首页 > 资讯 > 禅修的基础:饮食、睡眠、身形、呼吸与心灵的静坐养生法

禅修的基础:饮食、睡眠、身形、呼吸与心灵的静坐养生法

静坐,作为冥想修行的基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不言而喻。据印度文献记载,静坐能减少身体疼痛、心灵纷扰及麻痹等不适,长期坚持更能减少妄念,促进智慧生发,从而减轻烦恼和愚昧。

在开始冥想或修禅之前,有五个关键步骤需要调整,其中首要的是饮食。饮食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若调整不当,则可能影响内心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在进食时,我们通过咀嚼将食物送入胃中,经过消化后转化为身体的养分。然而,饮食过量或过少都会影响身体和心灵的状态,因此需要保持适度饮食,以利于静坐效果。饮食过量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浪费,这类人被称为“身贪”,他们往往因美食而过度兴奋,饱食后身体懒散,这正是胃肠过度工作所致的疲劳表现。相反,饮食过少则会导致营养不足,体弱力衰,静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适度的饮食调整是静坐养生的关键。

▲ 二、睡眠调节

生活与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神。适度的睡眠对静坐养生极为重要,八小时睡眠为宜。一般来说,八小时的睡眠时间被认为是适宜的。然而,古人有言:“久卧伤神,少卧神伤。”这意味着睡眠过多会导致精神困顿,不利于静坐修行;而睡眠过少则体力无法得到充分恢复,精神变得恍惚,同样不利于静坐。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节制有度的睡眠习惯,确保在神志清明、精神焕发时进行静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 三、调身法

在静坐之前,我们应当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静坐前需保持平静心态和合适坐姿,遵循瑜伽八支分法的首要原则,即道德尊范。避免粗暴与不安的举动,因为这些不仅对自己不利,还会破坏周围的环境。保持境相气沉、心意沉稳,这样才能有助于入定。

静坐时,应宽衣解带,选择适合自己的坐姿,如双盘或单盘,然后妥善安置双手,右手掌背叠放在左手掌上(性别不同则相反),贴近腹部,轻放于腿根上。接着,轻轻摇动腿部四五次,进行放松与调和。随后,端正身形,保持脊骨的轻盈与自然,颈部端正,不低不昂。鼻子与脐轮应保持垂直线的相对位置。

接下来,开始呼吸吐纳,将腹中积气呼出三到七次。随后,舌头抵上额,通过鼻孔缓慢吸入清气,轻闭双眼。在静坐过程中,若感到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矫正身姿(坐姿时间视个人能力而定)。

▲ 四、调息法

呼吸,即鼻中气体的出入,完成一呼一吸的过程即为调息。在静坐中,呼吸调节在静坐中至关重要,通过腹式呼吸达到深度放松。呼吸有四种类型:首先是喉轮呼吸,这种呼吸仅在喉头出入,无法充分利用肺叶的张缩,因此不利于吸氧和吐碳(二氧化碳),也不利于血液循环的优化,属于不良作用,需要改变。其次是胸式呼吸,虽然气体能到达胸部,充满肺部,但其效果仍不及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呼一吸间,气体深入腹部(脐轮部位)。吸气时,空气充满肺部,肺底舒适扩张,膈肌下压,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上推,肺部浊气外散。这种腹式呼吸正是静坐调息的目标,能有效调整身体的放松状态。

此外,体呼吸是静坐功深者能达到的境界,其特点在于呼吸细微至极,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达到调息的极致。

▲ 五、调心法

调心分为真心与妄心,静坐时需克服心中散乱与昏沉。心有真心与妄心之分。真心是心的本体,而妄心则是心的虚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往往迷失在妄心之中,难以自拔。静坐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两种心象:一是心中纷乱不定;二是精神昏沉,容易瞌睡。对于散乱心,我们需要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念嗡字音轮于小腹间,以帮助入定。对于昏沉心,则需要提起精神,注意鼻端,或起身活动后再坐,或修数息观以振奋精神。

通常来说,心经历的由染而净的过程要经过五个层次:首先是散乱心;其次是昏沈心;然后是不定心;接着是一心;最后是达到静定的境界。在后二者所描述的境界,正是修行瑜伽所追求的现象。当我们成功调整好以上五种心境,便能安心静气地投入到专一的冥想或禅修之中。

相关知识

禅心养生:每日禅修打坐,开启心灵与身体的和谐之旅
禅修与养生:揭秘古代高僧的静心养生哲学
中医养生禅修与身心修养.pptx
中医养生禅修养生法.pptx
禅修和静坐
禅修:探寻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禅修养生:内心宁静与身体康健的完美结合
中医养生禅修保健法.pptx
什么是禅?禅修让心理更健康,禅修是养心修心文化养生心灵养生
赵宝珠内功禅:在静坐中修复生命能量

网址: 禅修的基础:饮食、睡眠、身形、呼吸与心灵的静坐养生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5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