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
荷叶来源于睡莲科植物莲,是其在夏秋季节采摘并经过特定工艺处理的干燥叶片。采摘后的荷叶需晒至七八成干,去除叶柄,再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进行干燥处理。此外,荷叶炭的制备也颇具讲究,需将净荷叶放入煅锅内,装满后覆盖,结合处用黄泥封闭,锅底贴白纸,用火煅至白纸显焦黄色,待凉后取出。
【性味】
荷叶的味道苦涩,而其药性则较为平和。
荷叶能归入肝、脾、胃、心等多个经脉,显示出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荷叶具有升散清香的特性,其功效广泛,包括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等。它主治多种症状,如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异常、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以及产后恶露不净等。在应用时,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用法:生用荷叶可清热解暑,而炒炭后的荷叶则更适宜散瘀止血。
《本草通玄》中记载,荷叶能开胃消食,同时具有止血固精的功效。《本草再新》则指出,荷叶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对于泻痢和火热病症有治疗作用。《现代实用中药》中提到,荷叶可应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以及男子遗精或夜尿症的治疗,同时它还是一种解毒药。《日华子本草》中记载,荷叶能止渴,缓解产后口干、心肺燥热以及烦闷的症状。《滇南本草》进一步阐释了荷叶的功效,如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以及治疗头闷疼等。最后,《纲目》中详细列举了荷叶的诸多功效,如生发元气,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清水肿、痈肿,以及治疗各种出血症状和产后恶血、损伤败血等。荷叶可内服煎汤,用量为3-10克(若使用鲜品则为15-30克)。此外,荷叶炭也可用于内服,用量为3-6克,或入丸、散剂。对于外用,荷叶适量即可,可捣敷患处或煎水洗涤。
使用荷叶时,需遵循适量原则,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功效。同时,若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咨询专业医生。
1、体瘦气血虚弱者应谨慎服用荷叶;
2、荷叶与桐油、茯芩、白银存在相畏关系,因此应避免同时服用;
3、在例假期间及孕妇应避免饮用荷叶。
在探讨荷叶的服用禁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其与某些物质的相畏关系。荷叶与桐油、茯芩、白银同时服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避免这样的搭配。同时,对于体瘦气血虚弱者以及孕妇和例假期间的女性,服用荷叶时更需要谨慎,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当然,具体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需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1.《纲目》中,闻人规在《疽疹八十一论》中指出,当痘疮已出而遭风寒外袭时,会导致窍闭血凝,使得斑点不长或变黑,这称为倒黡,患者会出现身痛、四肢微厥的症状。此时,通过温肌散邪,可使热气恢复流动,斑点自然出现。适宜采用紫背荷叶散进行治疗,其中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而僵蚕则能解结滞之气。这种治疗方法往往能救人于危难之中,效果胜于人牙、龙脑等药物。另外,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提到,荷叶单独服用即可消除阳水浮肿。
2.《医林纂要》阐释了荷叶的功效,它类似于藕和莲心,但更侧重于入肝经。荷叶能平抑热气、祛除湿气,推动清气上升,这与其青色入肝的特性有关。同时,荷叶的苦涩之味还能泻心肝之火、清金固水,因此具有去瘀、保精、除妄热、平气血的作用。
准备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以及大米50克。首先,将扁豆和大米彻底清洗干净。接着,把荷叶清洗后切成丝,同时将冰糖研磨成细末。在锅中加入扁豆煮沸,随后加入大米继续煮,直至扁豆变得黏软。最后,将荷叶和冰糖一同加入,继续煮20分钟即可出锅。每日享用一剂,这款粥不仅有助于清暑利湿,还能和胃厚肠、降脂祛腻,非常适合暑热症患者食用。
3. 荷叶茶搭配玫瑰花
这款茶饮组合能够帮助清理肠道杂物,同时分解脂肪,是减肥养生的理想选择。
为规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卫计委制定了明确规定。具备医术专长但缺乏中医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在通过相应评价和认定后,将有机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为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运城中医联盟特别设立了“确有专长学习群”,并采用低廉的收费标准,仅需1200元/人/年(包含教材费和学习费用,教材由管理员统一发放),有效期至2017年8月。
该学习辅导主要依托千聊语音室进行,以语音教学为主,辅以文字和视频互动。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规定的考试大纲和习题集,旨在确保基础较弱的学员也能清晰理解专业术语,无障碍学习。
每日上课录音将被共享下载,供未能在线学习的学员课后下载复习。对于需要深入解释的内容,老师会结合文字解说或群视频讲座进行详细讲解。
相关知识
消暑喝什么汤?健脾祛湿的荷叶薏米消暑汤快来get
【药膳“食”光 】消暑良方——夏季荷叶宴
【百草园】解暑及减肥良药“荷叶”
【滋补养生茶饮】荷叶翘苓茶:健脾除湿、清除秋暑
荷叶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还能降脂减肥
荷叶:夏季祛湿消肿的天然良药
荷叶烹饪妙用,健脾消暑又清香
炎炎夏日,荷叶入食,化湿消暑有妙方
荷叶食疗可健脾祛湿除暑热
天热用这叶子泡水喝,清暑利湿健脾胃!味道还特别棒
网址: 荷叶——消暑利湿,健脾升阳的良药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0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