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是我们完整的一部分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4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是我们完整的一部分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4

聚焦心理.更懂自己

您会不会下意识地觉得,
自己还不够成功、不够好看、不够阳光,没有变成本来可以或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如果我们把耳朵靠近这种感受,也会听到它其实在说:“你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够好,别人都比你好。”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人的人生几近完美。可在他们自己的眼里,看到的却只有空虚、不满、自我怀疑,甚至时常觉得自我价值极低。当我们共同回首他们的人生经历时,总会发现,在他们所做的重要的人生抉择背后,几乎有一个共同的潜在驱动力,那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完美主义的背后,实际上是永不满足的匮乏感

当您圆满地完成了一项工作计划或买到了一双新鞋、一部新款手机时,那种美好的感觉并不陌生吧?又或者,人们刚刚陷入爱河时,感受与此类似:异常激动与兴奋!

人类的心理可以被视作一个以“发现资源短缺"与“寻找新资源”为核心关注点的操作系统。当我们能够通过寻得新的资源来满足先前感知到的匮乏时,系统会瞬间释放多巴胺--一种主要负责令人感到喜悦的物质,此时大脑接收到的刺激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嗨起来”了。

“无限可能”的时代制造出了一种幻象,那就是人们可以无止境地改善自我、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幻象迫使人们一再地面对业绩压力、竞争压力与不停地比较,最终形成了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

这么做,好比在消耗本不存在的能量一样,非但不会让我们感到满足,反倒会让我们更加饥饿。

自助练习--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有没有那么一个或若干个生活领域,是您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完美的?或者说,您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自己做的还有不那么令自己满意的地方,想做到更好或将自己变成另外的样子。

1.身体条件(外貌长相/健康状况/体能体态)

2.个人特质(智力程度/脾气秉性/行为举止/待人接物)

3.人际关系(朋友/伴侣/家人)

4.教育、职业(教育背景/知识储备/职位高低/薪酬水平/成绩表现)

5.业余时间(旅行经历/个人爱好/文化底蕴)

6.物质基础(房屋/汽车/其他财产)

请从上述列表中,选择一个您想一探究竟的部分。

在这个您感兴趣却又觉得不满足的领域,您觉得自己具体哪些地方有失完美,影响了您的自我评价?为什么?

您的目标和心愿是什么?

您觉得,眼下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之间,到底隔着些什么?

请您将下面的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只有当我 的时候,我才可能感到心满意足。

现在,请您设想一下,这个目标或者心愿,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想到这一点,您的感觉如何?而这种感觉又能向您揭示些什么呢?

最终,您最怕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在完成这一系列探究之后,您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很多人都会发现,在自己对更多、更好、更特别的追求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恐惧:他们害怕受挫、害怕被人看低,更害怕被隔离、被抛弃。

我们有时会追求完美,有时会追求特别;有时想要变得更好,有时想要变得更强。所有这些期待与欲望归根结底都源自一种深层的恐惧:我们害怕,如果我们犯了错,如果我们表现平平,如果我们显得失败或软弱,就不会被爱。

我们在感到羞耻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对自己整个人做评价、下结论。如果不小心搞砸了一件事或是犯了个错,马上,我们就会想:这个错误揭示了我的本性(“我是个糟糕的人”);而不是去想:这个错误只是一个有失准确度的反常行为,它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在我个人的控制之下(“我犯了一个错误”)。

如果曾经在童年遭受过身边重要人物的羞辱,那么长大之后,作为成年人也会对可能令自己蒙羞受辱的情境更加敏感。这样的体验或许来自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并不针对特定的行为加以批评指责(我很难过你竟然说谎,你为什么不想说出实情呢?),相反,在孩子心中树立了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你现在就撒谎,以后也会是个骗子,你没救了。)这种极端评断会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带来毁灭的影响。

处于羞愧状态的时候,人的自我价值感极低,倾向于将自己与外部的一切割裂开来,并因而拒绝为关怀、接纳或联结等心理感受提供入口,不管这些情感源自外界还是自身。

要想在自己觉得受辱的时候,仍保持关爱自我的能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呢?需要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能唤醒我们人性一面的人!需要自己之外的某个人,把正在不断坠入内心黑洞的我们解救出来!

自助练习--请跟随指导语进行如下练习:

自我关怀自助练习指导语3

08:40来自马昕聚焦心理

如果我们希望从羞耻心中发展出关怀来,那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拿出勇气,去面对我们下意识最想逃避的那些方面及行为方式。

自我谴责、自我隔绝、自我中心主义不但使得我们情绪上的痛苦难以消散,还极易深化我们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我们只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受攻击面。

如果有人将克制自己的情感视作坚强的表现,那么他肯定是误解了坚强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坚强是接受自己的情感,打开心门,让它们进来。

只有当我们真正从心底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即犯错的可能,这份坦诚才会将我们引向有治愈效果的悔意,才会跟自己、跟别人达成和解。

我们都会偶尔犯错,可一旦犯了错,就立即严苛地斥责自己、孤立自己,这让人感到很心疼。我们经常采取这种行为方式对待自己,并非是个人的习惯所致,而是缘于人类共有的天性。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这样做。我们可以朝自己伸出双手,拥抱自己,让自己感受到被接纳、被关怀的温暖。

践行自我关怀的目的并非自我美化,恰恰相反,它让你试着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用爱与善意来接纳我们完整但不完美这一真相。我们对自身的洞察能力与自我关怀的能力越是增强,就越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痛苦回忆。曾经我们压抑那些情绪,只因我们害怕一旦自己承认了它们的存在,就不会有人再爱我们了。

实践自我关怀的过程也就是卸掉盔甲的过程,我们放弃了顽固的抵抗,开始勇敢地为伤口消毒杀菌。这可能会有点疼,因为我们不得不识别、承认并再次亲身感受这些过往沉积的伤痛。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将“关怀”这支有治愈效果的药膏涂抹在伤口上了;随着疼痛感的逐渐减轻,痊愈便也指日可待了。

我们向深藏心底的痛苦经历发出召唤,不是为了把它们从心里赶出去,而是为了请它们现身,好让我们能用关怀的力量安抚它们、治愈它们,让它们不再刺痛我们的心。

一点一点地去探索、定位自己对疼痛新的承受界限,不能因为急于使痛感消失就一下戳进伤口的最深处。而是要找到疼痛的边缘并将它变软。

特别提醒:

在实践中,对伤痛的回顾与治疗不应该超出我们能够承受的分量。

在跟令人痛苦的情感打交道时该怎么做?
请您把那种压抑的情绪想象成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Ta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找上门来,此刻正站在您家--这象征着您的身体--门前,不断地敲门。
通常,即便我们听到了敲门声,也不敢直接开门把客人放进来。为什么?
因为我们固有的错误观念认为,消极的情绪对我们有害。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它闯了进来,就再也不会离开。如果做好了准备,不妨先透过猫眼看看来者是何许人,敲门的人我认识吗?它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或感受?它有名字吗?我们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谨慎端详着这位不讨喜的客人,并对它的身份做出初步判断。
如果觉得危险不大,那就把门打开,先让它到走廊来,这意味着:我们开始允许这种感觉在自己的体内流动。这可能会让自己感受压力,只是看着它在走廊内活动。渐渐地,与它越来越熟悉,也不再那么令人不安,对这位客人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内心原本的恐惧与反抗渐渐消失。整个过程,都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举止来关怀和照料自己。身体的感受如此安稳而踏实,眼前的客人也不再陌生可怕,我们可以又放松一步,开始允许它在家里自由活动。在谈话中发现这位客人拜访的目的是传达某些特别的信息——“我是愤怒,我想跟你说,我一直都在遭受轻视与侮辱。”“我是悲伤,我想让你知道,我觉得自己软弱而无望。”愤怒需要的是保护、尊重和安慰,悲伤需要的是支持、平静、信任和喜悦。情绪需要什么,我们就献出什么。我们伸出双手温柔地抚摸它们的身体,用关怀与爱为它们罩上一层温暖的保护膜。

关联阅读链接:

1.让自我强大的必经之路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1

2.懂得照料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照料他人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2

3.如何锻炼自我关怀的能力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3

相关知识

爱自己,自我接纳的技巧练习
什么是自我接纳,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10种完全自我接纳的生活方法
真正的心理健康:接纳自我,拥抱完整
自我接纳
方法|接纳自我的训练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需要“接纳自己”,那么接纳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我接纳了是不是就直接躺平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自己”?
接纳自我,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关于自我接纳

网址: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是我们完整的一部分 ▏自我关怀心理学自助练习4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3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