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赤藓糖醇:是“科技与狠活”还是健康新选择?

赤藓糖醇:是“科技与狠活”还是健康新选择?

赤藓糖醇引发热议

舆论风波起

近期,赤藓糖醇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波之中。英国杂志《自然・医学》刊载了一篇研究警告称,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此消息一出,立马引发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

有人根据文章内容解读,如果是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老年人群,每天喝一瓶含有 30g 赤藓糖醇的饮料,就会成为心血管高风险人群,而且喝得越多、风险越高。也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意义重大,给大家提了个醒。不过,同样存在持反对意见的群体,他们指出该结论具有局限性。

要知道,在早前的研究里,科学家们发现赤藓糖醇有着不少优势,它不仅具备蔗糖 80% 的甜度,并且每克能量仅为 0.21 卡路里,更为关键的是,摄入赤藓糖醇以后,大部分都会被人体吸收并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几乎不会引起血糖的变化,也正因如此,赤藓糖醇向来被视作替代蔗糖的 “潜力选手”。但这次《自然・医学》的研究,却让它站在了风口浪尖,“赤藓糖醇有害身体健康” 这样的谣言更是甚嚣尘上,使得众多消费者都陷入了困惑,赤藓糖醇到底还能不能放心食用呢?它到底是对健康有益的 “天使”,还是潜藏危险的 “慢性杀手”,这都成了大家急切想要弄清楚的问题。

赤藓糖醇究竟为何物

成分与来源

赤藓糖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又名赤丝醇、赤丁四醇,属于一种内消旋型单糖多元醇,化学式为 C₄H₁₀O₄,分子量为 122.12。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醇,在自然界中分布颇为广泛,众多水果如瓜类、葡萄类、梨类等,菌类像海藻、地衣、蘑菇,还有蔬菜里都有它的身影。同时,在葡萄酒、酱油等发酵食品以及人和动物的组织、体液中,比如动物的眼球、血浆、胎液等,也能发现赤藓糖醇的踪迹。

从获取方式来看,既可以从海藻、苔藓及某些草类中提取得到赤藓醇,也能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式来生产。化学合成方面,人工合成可由丁烯二醇与过氧化氢反应,其中丁烯二醇是由乙炔和甲醛先制成 2 - 丁炔 - 1,4 - 二醇,然后将其水溶液与雷尼镍混合并加入阻化剂氨水,在 0.5MPa 左右通氢氢化得到;生物发酵则是利用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安全、适当的食用级嗜高渗酵母如丛梗孢酵母、脂假丝酵母或类丝孢酵母在高浓度下(>450g/L)进行酶解发酵,发酵醪液经加热杀菌并过滤,然后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和超滤纯化,结晶、洗涤并干燥而得,一般得率约 50%,还可以将淀粉乳经酶解成葡萄糖后,由嗜高渗酵母在高浓度下发酵后浓缩、结晶、分离、干燥来获取。

赤藓糖醇在常温常压下性质稳定,呈白色双锥体四棱镜形式的晶体或白色晶体性粉末状,无气味,有纯正的甜味,极易溶于水,溶于吡啶,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 330℃至 331℃,熔点为 119°C - 123°C。它的化学性质也较为稳定,有着优良的耐热性、耐酸性与耐碱性,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不过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在铂黑的催化作用下,赤藓糖醇可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酸,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五氧化二磷反应会形成二氯赤藓糖醇。

应用范围广

凭借自身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效,赤藓糖醇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食品、医药、日化、化工合成等行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食品行业,赤藓糖醇是一种理想的低热值甜味剂,被大量用于制造低热量食品,有助于人们控制血糖和体重,因而受到众多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青睐,适合他们适量食用。它可以应用在饮料、糖果、巧克力类食品、烘焙制品、保健类食品等诸多品类中,比如在巧克力制作中能起到调节甜味、改善口感等作用,在烘焙制品里有助于保持产品的湿度和质地等。

在医药领域,赤藓糖醇凭借其健康和低糖特性,近年来应用逐步受到关注,例如在特殊膳食、功能性食品及辅助治疗产品中都能发挥一定作用。而在日化行业,它可以作为保湿剂等成分参与到部分产品的生产中,为产品提升功效。在化工合成方面,同样有着其用武之地,助力相关产品的制造和改良。

安全性深度剖析

权威研究结论

众多权威研究表明,赤藓糖醇在正常食用情况下是安全无毒的。此前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对赤藓糖醇进行了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其一般不会导致染色体变异,也不会影响人体的生殖和发育。而且消化道对赤藓糖醇也有较好的耐受性,正常摄入后,大部分赤藓糖醇会被人体吸收,并随着尿液排出体外,由于它的分子量非常小,容易被大脑吸收,但不会参与代谢分解,所以对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小,不会给人体产生太大负担,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少量服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摄入赤藓糖醇。虽然它相对安全,但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尤其是对于消化道敏感的患者来说,服用赤藓糖醇后可能会出现肠鸣、胀气等肠胃不适的症状。所以,合理摄入赤藓糖醇,保持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状态,才有助于保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争议研究局限

《自然・医学》刊载的那项指出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的研究引发了极大争议,而该研究其实存在诸多局限性。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参与调查的人群年龄偏大,在 55 岁 - 81 岁之间,并且大部分人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易发人群,所有参与者的 BMI 也均超过正常值,并非是代表普通大众的健康人群。而且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将受试者的日常饮食这一关键因素考虑在内,在这样的样本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很难直接推广到普通人群身上。

其次,从研究的逻辑角度,其研究结果仅仅表明了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研究人员未对参与者的饮食习惯做调查,也未对因果进行推导验证,仅仅依据这样的相关性,就推论出 “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高会导致健康风险” 是不够科学的。事实上,包括蔗糖在内的很多物质与心血管疾病之间都可能存在此类相关性。

再者,该项研究中的前瞻性实验也和正常应用场景差异较大。在实验中,受试人群的每日服用赤藓糖醇的量是 30g,而市面上普通饮料对赤藓糖醇的添加量约为 1.5g-2g/100ml,远远小于实验量。比如按一瓶饮料 500ml 来计算,每天得喝下 3-4 瓶饮料,才会达到实验中的危险值,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达到这样的摄入量。所以,仅凭此项研究就认定赤藓糖醇有害是缺乏足够依据的。

科技与狠活之辨

科技的体现

赤藓糖醇的诞生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它的生产过程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从生产工艺来讲,赤藓糖醇主要有微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这两种获取途径。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时,先是以小麦、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经酶降解生成葡萄糖,而后利用耐高渗透酵母或其它相关菌株来发酵生产。整个工业化生产流程涵盖了淀粉液化、糖化、葡萄糖生成、生产菌株发酵、过滤、色层分离、净化、浓缩、结晶、分离以及干燥等多道工序,而且过程中像渗透压、无机盐(如 Mn²⁺、Cu²⁺)、氧气、温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赤藓糖醇的生成,只有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精准把控这些条件,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最终得到平均收率约 50% 的赤藓糖醇。

化学合成法则是通过丁烯二醇与过氧化氢反应,再将其水溶液与活性镍催化剂混合并加入阻化剂氨水,在 0.5MPa 左右通氢气氢化来获取赤藓糖醇产品,不过目前化学法生产效率低,尚未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并且,在后续的提取环节,随着科技发展,膜分离技术也被应用其中。例如采用截留分子量为 10 万 Da 的专利高抗污染超滤膜纯化赤藓糖醇发酵液时,要考察运行时间、运行压力、料液折光浓度和操作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来分析稳定通量变化规律,从而保证制得高纯度的赤藓糖醇液;还有利用截留分子量为 300 - 500Da 的纳滤膜进行除蛋白、脱色以及截留分子量为<100Da 左右的反渗透膜进行脱水浓缩等操作,都需要依靠高精度的设备以及科学的工艺流程控制,这些无一不是现代科技在支撑。所以说,赤藓糖醇从生产到提取,都依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是不折不扣的科技发展的产物,才能保证如今的高质量、大规模生产局面。

狠活的争议

在当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食品的选择也更倾向于低卡、低糖、低脂等特点。赤藓糖醇凭借自身具备蔗糖 80% 的甜度,但每克能量仅 0.21 卡路里,且大部分能被人体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几乎不引起血糖变化等优势,被视作替代蔗糖的理想选择,从而在食品、饮料等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比如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些无糖饮料中就常添加赤藓糖醇。

然而,也正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人觉得这属于 “狠活”,担心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比如出现肠胃不适、代谢异常等问题。像《自然・医学》刊载的相关研究指出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尽管该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可还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大众的担忧。

但实际上,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赤藓糖醇是能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众多权威研究表明其正常食用是安全无毒的,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查相关数据后给予了 “公认安全” 的 GRAS 认证,我国发布的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明确赤藓糖醇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只要控制好摄入量,避免过量食用,以及把握好使用范围,它依然可以在满足人们对甜味需求的同时,助力健康饮食,帮助诸如糖尿病患者等特定人群更好地管理健康。

正确看待赤藓糖醇

遵循国家标准

在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有着一套严格且完善的上市前审批制度,赤藓糖醇也不例外。从它的生产、加工到最终应用于各类食品之中,每一个环节都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相关企业必须要按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流程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去生产赤藓糖醇,只有经过层层审核,确保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后,相关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才能够进入市场面向消费者。

例如,我国发布的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明确规定了赤藓糖醇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这意味着只要是合规生产并上市的含赤藓糖醇的食品,正常食用情况下都是安全可靠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时,首要关注的就是其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自身的饮食安全。

理性合理选用

面对赤藓糖醇,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虽说《自然・医学》的那项研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诸多权威专家也都指出其存在局限性,并不能确凿地证明赤藓糖醇有害健康。实际上,众多权威研究都表明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赤藓糖醇是安全无毒的,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查相关数据后还给予了 “公认安全” 的 GRAS 认证。

不过,这并不代表可以毫无节制地摄入赤藓糖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赤藓糖醇的耐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比如,部分消化道敏感的人群,如果过量食用赤藓糖醇,可能会出现肠鸣、胀气等肠胃不适的症状。因此,大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以及健康需求等因素,合理摄入赤藓糖醇。既不要盲目跟风大量食用,觉得它是 “完美替代品” 就毫无顾忌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赤藓糖醇与非赤藓糖醇:如何选择更适合你的糖替代品?
赤藓糖醇
糖尿病患者、减肥瘦身人群的新选择——赤藓糖醇
赤藓糖醇是一种健康的甜味剂吗?
赤藓糖醇:“健康甜味”光环消失?
天然的赤藓糖醇为什么是代糖“尖子生”?
代糖赤藓糖醇还可以安全吃吗?哪些代糖更好?
赤藓糖醇和白糖的区别在哪里 赤藓糖醇和白砂糖哪个更健康
赤藓糖醇的甜味与健康:一种值得关注的糖类替代品
健康大揭秘:赤藓糖醇,你以为的健康代糖可能是“甜蜜陷阱”!

网址: 赤藓糖醇:是“科技与狠活”还是健康新选择?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5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