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详解

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详解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幸福状态,其中个体能够自我实现,有效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工作高效且富有成果,同时具备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了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标准中,也明确将心理健康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心理健康涵盖了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以及适应变化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状态。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议题,国家卫健委精心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旨在为大众提供关于心理健康的权威解读。接下来,我们将逐条探讨这些内容,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条

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层面处于良好状态,其心理状态也应该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得体、人际关系和谐,并能灵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状态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受、家庭的和睦关系,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同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例如,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癌症、冠心病等心身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因此,保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平衡至关重要。

第二条:

适量运动对情绪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还能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建议每周进行三到五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的适量运动,以实现最佳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如有需要,可咨询专业人士,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第三条:

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当面临心理问题时,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误解专业求助意味着软弱或无能,然而,这恰恰是有能力面对问题、主动寻求改变的标志。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专业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支持。因此,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勇敢地寻求医院、心理咨询机构或社工机构的帮助。

第四条:

睡眠问题不容忽视,它可能反映心身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差可能由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引起,如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或慢性疾病等身体状况。同时,睡眠不良也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第五条: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患者可能长期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焦虑症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担忧和身体反应。公众应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和科学治疗,以降低自杀风险并预防复发。

第六条: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精神类药物是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种类、用量、适用范围和副作用都各有差异,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不良后果。患者应与医生保持沟通,按时复诊,并根据医生指导调整药物剂量。病情稳定后,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复发或恶化。同时,要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与医生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第七条: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其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家长和教育者应了解这些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需求和成长,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涵盖了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都遵循着各自的内在发展规律。尽管这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的,但每个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优势领域上都有着独特性。因此,养育者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发展特点,以更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儿童间的差异,并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性。早期的发展阶段对儿童一生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过大的压力、缺乏运动和社交机会都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和心理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惩罚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相比之下,更有效的管教方式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还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同时,养育者要把握好支持与引导的尺度,既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又不要过早地干预孩子的发展。此外,养育者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既要避免夸大其词,也要避免忽视问题。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以更全面地关注和引导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八条:

预防老年痴呆,倡导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

老年痴呆,这一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根治。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症状涵盖记忆减退、生活困难、难以完成日常任务、决策障碍、言语表达困难以及性格改变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迹象。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运动、多用脑、积极参与社会交往,被证实能有效预防该病。这包括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学习和思考的激情,以及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第九条:

理解与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摒弃歧视与排斥。

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与排斥,往往源于对疾病的不了解。事实上,这些疾病在得到适当治疗后,其症状可以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康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并控制症状后,完全能够胜任家庭角色、工作职能和社会角色。将他们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既不必要也不恰当,反而会给他们及其家庭带来额外的压力。为那些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病情改善和最终康复。

第十条:

科学应对压力,避免逃避与消极情绪。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缓解之道。然而,并非所有减压方式都利于长远身心健康。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或沉迷游戏等,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但长期来看,它们所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远大于其即时的舒缓效果。为更科学地应对压力并维护心身健康,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调整自身想法,识别并摒弃那些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观念,以更客观现实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次,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以获取情感与实质性的支持;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适量运动和有益的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评判一个减压方式是否科学,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现实挑战,以及是否有助于我们长期的心身健康。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丨身心本一体,爱自己从“心”开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上)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国家卫计委发布《健康素养66条》
@抑郁、焦虑、失眠患者: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国家卫健委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助你快速恢复心灵健康!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概览

网址: 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详解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