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情绪与进食的关系
情绪与饮食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常因情绪波动导致进食过量,如压力、无聊时常引发对高能量食物的渴望,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与饮食的关系可谓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许多人因为超重或肥胖而深陷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难以自拔。要改善这一状况,关键在于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深刻反思自己的情绪,洞察食欲背后那些难以察觉的动机。正念饮食法便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它鼓励我们以专注和觉察来调节过度的进食冲动。这不仅是一种应对“情绪化进食”的良方,更是一种能让身心焕发出光彩的健康生活方式。
► 情绪影响进食
让我们回顾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上午10点,看到同事的下午茶照片,顺手拆开抽屉里的曲奇,以为只吃一块,结果整盒都被扫空。下午3点,被领导喊去开会,回来路上拐进便利店,买了超大份冰淇淋,边吃边安慰自己“开会辛苦,得补补糖”。晚上加班后,走出办公楼直奔烧烤档,点个小肉串配上冰啤酒,心里默念“累成这样,必须犒劳一下自己”。这些行为,往往都是情绪在作祟。
► 情绪化进食典型案例
我们如何识别这些 情绪化的进食行为呢?首先,要注意嘴巴是否感到寂寞,总想嚼点什么。其次,当面临压力时,是否会通过进食来缓解焦虑。还有,在无聊的时候,是否会不自觉地大量进食。这些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情绪的驱动力。为何情绪一不对劲,我们就容易伸手向零食柜呢?研究显示,当人处于压力大、无聊或情绪低落时,大脑里的多巴胺系统会被激活,发出强烈的“奖赏信号”,使我们难以抗拒甜食的诱惑。这时,你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也会随之上升,这会进一步刺激你对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渴望,比如薯片和蛋糕,它们成为了身体的“应急燃料”。
02正念饮食法介绍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正念饮食法的五个步骤。
► 步骤一:区分生理饿和情绪饿
首先,你需要 区分生理饿和情绪饿。生理饿的表现是肚子咕噜叫,饿得有层次感,而情绪饿则表现为突然想吃某样特定食物,即使刚吃完饭也念念不忘,不吃就烦躁不安。
► 步骤二:放慢吃饭速度
其次,放慢吃饭速度,让胃有时间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 通过细嚼慢咽和适当的停顿,提高对饱足信号的感知,从而减少过量进食的可能性。尝试每口食物充分咀嚼15至20次,甚至更多。进餐时细细品味食物的味道和质地,放下餐具,每口之间稍作停顿,充分感受饱足感的到来。
► 步骤三:感官体验食物
第三步,把食物当作“相亲对象”,用心感受它的每一个细节。 鼓励从多个感官角度去体会食物,增加进食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帮助控制进食量。调动你的感官,从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个维度去品味食物的“滋味”。
► 步骤四:关注饱腹感
第四步,给胃装一个“进度条”,随时关注饱腹感的程度。 使用饱腹感评分体系,指导进食量,旨在达到舒适饱足的状态,避免过度进食。设定一个0到10的饱腹感评分体系,其中0表示非常饿,10表示撑得难受。
► 步骤五:理解情绪与动机
最后一步,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理解饮食背后的情绪和动机。正念饮食法并不是要求你成为苦行僧,而是让你 理解情绪背后的实际需求,以更有意识的方式管理饮食行为。当零食的诱惑再次袭来时,不妨先停歇片刻,自问:“在压力之下,是否可以尝试用跳绳来释放能量,汗流浃背后的清爽,胜过奶茶的片刻慰藉?”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情绪化进食与正念饮食:掌控饮食健康的新角度
当体重管理遇上“心理性饥饿”:如何缓解情绪性进食?
正念饮食实践:如何控制情绪性进食
健康饮食与情绪管理.pptx
正念饮食拒绝情绪性进食的陷阱
当体重管理遇上“心理性饥饿” 既要缓解情绪性进食 又要杜绝过度节食
情绪化饮食?教你如何正确应对情绪
“情绪饮食”破解:情绪管理,告别压力型肥胖
情绪管理与饮食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实现情绪调节和健康饮食平衡?
驾驭情绪的力量:7步终结情绪化饮食,帮你管理情绪,应对压力
网址: 利用正念饮食法缓解情绪化进食,实现健康体重管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