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家庭自酿低度水果酒制作步骤

家庭自酿低度水果酒制作步骤

我们都深知,水果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做酒来说,也是种特色,自酿水果酒有利于健康,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营养学家指出,与白酒、啤酒相比,果酒的营养价值更高,对健康的好处也更胜一筹。

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可以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一、水果酒酿造注意事项:

1. 水果清洗后务必沥干或自然风干,这样酿出的酒才不会走味;

2. 所有密封容器务必除去水汽及闭紧,并存放在阳光无法直晒的阴凉处;

3. 如果家中冰箱够大,可以放置在冷藏室中,就象存放在地窖中一样。

4.水果酒以天然水果最好,选择快要成熟的,不熟的会有生涩口感,成熟过度的会有沉淀;

5. 酿水果酒宜用冰糖,因为甜味较纯正,不易起酸;


二、果酒以及花酒的制作方法

1、金橘酒

材料:金橘、冰糖、米酒

做法:将金橘的皮用力略划出缝,以便果汁能渗入酒中。将金橘、冰糖和米酒按照4:1:10的比例全部放人容器,置于阴凉处,六周后将金橘取出便可饮用。

2、梅子酒

材料:梅子、冰糖、米酒

做法:将成熟的梅子洗净晾干,置入密封容器。用米酒、冰糖(梅子.米酒.冰糖重量比例为10:10:5)淹没梅子,存放4个月即成。

功效:有治疗骨刺、风湿痛、寒症、肾脏病的功效。


3、草莓酒

材料:草莓、纯柠檬汁、冰糖、米酒

做法:每200g的草莓,就要加入80g的柠檬汁、40g的冰糖以及400g的酒。将草莓洗净沥干,摘掉草莓蒂,柠檬去皮挤汁,将原料全部放入酒中密封。置于阴暗处,两周后将草莓取出。再放六周便可饮用。


4、苹果酒

材料:苹果、冰糖、柠檬片、米酒

做法:将苹果洗干净,晾干,切成块。将苹果块、冰糖、酒按1:0.5:1的比例一同浸泡,再加入少许柠檬片,浸泡3个月后将苹果和柠檬取出即可饮用。

5、荔枝酒

材料:荔枝、冰糖、米酒

做法:将荔枝剥皮去核,将荔枝、冰糖和米酒按照5:1:9的比例放置容器中,充分搅拌、密闭。每星期用筷子搅拌/摇晃瓶身,放置在阴凉处,三个月即可饮用,一年后的口味会更加醇。

功效:减轻疲劳,养颜护肤。

6、杨桃酒

材料:杨桃、冰糖、米酒

做法:将成熟的杨桃洗净,切成小块,晾干。将杨桃果肉及冰糖一起放入酒中密封好。存放半年以上制成杨桃酒。

功效:有去风热,顺气润肺等功效。

7、薄荷酒

材料:薄荷、米酒

做法:将薄荷和米酒按照1:30的比例放入容器中,置于阴凉处,十天后取出薄荷叶,三周后即可饮用。

8、猕猴桃酒

材料:猕猴桃、冰糖、米酒

做法:猕猴桃去皮,切成两半,放入米酒捏,酒和猕猴桃的重量比例为1:1。酒将猕猴桃全部浸没,三个月后便可以饮用了。

9、桂花酒

材料:桂花、枸杞、桂圆肉、红枣、冰糖、米酒

做法:将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不能水洗),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两冰糖拌匀,放入酒缶内任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米酒。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再加入桂圆肉和红枣,这是顶级家酿了。

功效: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之功效。

果酒是以水果原汁发酵而成的,保留了水果中的一些有营养,加上度数不高,所以温和味美又不上头。每天饮用少许的果酒对女性来说是比较好的,可以改善肤质,促进睡眠,对于黑眼圈和毛孔粗大都有很好的效果。而男性喝果酒主要就是养生,没有药酒的那股味道,浓郁香醇但不烈,不会伤害内脏,有能喝酒尽兴。总之,果酒是男女老少皆宜,口味好,并且现在越来越多90后崇尚时尚健康的人喜欢喝果酒了。也可以说果酒让人真的是因为喜欢喝酒而喝酒,让酒文化变得更健康了。更多酿酒技术查唐三镜陈楚玲,更多酿酒精彩内容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自酿果酒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桂花稠酒如何制作?酿酒技术
家庭自制柠檬茶的做法,成本低步骤简单(赶快做起来)
家庭自制酸奶(多种做法)
一种生产母乳脂质替代品酿酒酵母菌株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如何自制养颜美酒?酿制四种养颜美酒
【步骤图】自家制芒果水晶肠粉的做法
酒吧冰块制作技巧和步骤
刘燕酿制
自制青梅酒:无糖版,健康又美味

网址: 家庭自酿低度水果酒制作步骤 https://m.trfsz.com/newsview74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