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产后妈妈必看】产后奶水不足?中医天然调理方法

【产后妈妈必看】产后奶水不足?中医天然调理方法

母乳喂养是许多新手妈妈的首选,因为母乳不仅为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还能增强宝宝的免疫力。然而,不少妈妈在生产后发现,自己的奶水似乎“不给力”,无论怎么努力,奶量依然不足。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也让不少妈妈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责。

为什么会出现产后奶水不足?

在马来西亚,很多产后妈妈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根据中医的理论,产后奶水不足常常与妈妈自身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可能是导致产后缺奶的原因:

气血不足:怀孕生产耗伤气血,气血亏虚,乳腺就难以分泌充足的乳汁。气滞血瘀:生产时气机阻滞,乳络不通,导致乳汁分泌不畅。情绪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催乳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奶水产出。饮食不当:节食或饮食不均衡,也可能影响乳汁的分泌。

中医如何调理产后奶水不足?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师潘嬿伊(Michelle Pon Yen Kuan)专注于女性产后体质调理。潘医师指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产后催乳绝不仅仅是“吃补品”这么简单。

1. 辨证论治,调理体质

潘嬿伊医师会根据每位妈妈的具体情况,辨别是气血虚、气滞血瘀,还是其他原因,针对性开具中药方。例如:

气血虚弱型:采用黄芪、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的中药。气滞血瘀型:采用王不留行、通草、木通等疏通乳络的药材。

2. 针灸和艾灸调理

通过针灸或艾灸特定穴位,如膻中穴、乳根穴等,有助于通经活络、促进乳汁分泌。艾灸还能改善妈妈的体质,增强气血运行。

3. 乳腺按摩

潘医师建议,妈妈可以学习乳腺按摩技巧,配合中药调理,能更有效疏通乳络,促进乳汁分泌。

产后焦虑,别忽视心理调节

产后奶水不足,往往伴随着情绪问题。精神科医生陈慧婧(Dr Renee Tan Huey Jing)提醒,产后妈妈容易因睡眠不足、激素波动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催乳激素的分泌。

心理调节小贴士:

学习正念冥想:每天花10分钟进行呼吸训练和正念冥想,有助于放松情绪。保持良好作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哪怕是短暂的小睡,都能缓解疲劳。求助专业医生: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合理使用安全的辅助药物,帮助缓解产后焦虑和情绪问题。

产后催乳,饮食这样安排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产后妈妈的饮食应该温补而不燥热,以下几种食物对催乳有帮助:

花生猪脚汤:补气通乳,适合气血不足型妈妈。鲫鱼汤:富含蛋白质,有助于乳汁分泌。木瓜炖鲫鱼:既开胃又有催乳作用。通草煮水:有助于疏通乳腺,促进乳汁流通。

告别奶水焦虑,做一个轻松自在的妈妈!

产后奶水不足并不可怕,找到合适的方法调理体质、疏解情绪,你也可以顺利开启幸福的哺乳之路。中医天然调理+科学心理疏导,是帮助新手妈妈们解决催乳难题的好方法。如果你也在为产后催乳发愁,不妨了解中医调理,给自己和宝宝一个更好的开始!

推荐医生

如果你正在寻找专业的中医治疗和心理健康治疗,健康365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和心理治疗师。

潘嬿伊医师(Michelle Pon Yen Kuan)是马来西亚注册中医师,拥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她擅长运用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综合疗法,从整体上调和人体气血,恢复内在平衡。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师 Dr Michelle Pon 潘嬿伊医生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师 Dr Michelle Pon 潘嬿伊医生Dr Renee Tan Huey Jing 陈慧婧医生是马来西亚精神科医生。她的专长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度抑郁症、童年创伤和焦虑症等疾病。Dr Renee Tan Huey Jing马来西亚精神科医生 Dr Renee Tan 陈慧婧医生

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请点击这里

联系我们

健康365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如果你需要预约中医治疗或心理健康治疗服务,可以通过健康365获取专业的医生推荐,帮助你找到合适的治疗路径。

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也不应作为具体医疗建议的依据。若有任何医疗健康相关问题,请立刻和专业医疗人士联络。

通过定期健康筛查,可有效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如需要对比并选择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医疗服务提供商的健康筛查套餐 — 请访问 shop.health365.sg

相关知识

新妈妈必知的产后减肥方法
新妈妈必看:产后护理全攻略
产后妈妈减肥方法
【健康科普】产后妈妈的中医调理
新妈产后饮食调理必知
新生儿妈妈必看!产后恢复指南
​产后减肥方法 产后妈妈重返S型的妙招
产后妈妈必看!中药调理的最佳时机来了
产后6种不适 中医调理法
产后妈妈必看:10条实用保养指南

网址: 【产后妈妈必看】产后奶水不足?中医天然调理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42601.html